高端要素加速汇聚 广州南沙乘新能源汽车探索开放之路
炎炎夏日的午后,广州南沙汽车码头,1306辆国产新能源汽车逐辆装上“普罗领袖”号外贸滚装船,即将运往东南亚。整整10多个小时里,数十名码头作业人员跟随指挥、分工有序,从执行作业方案、沟通配载计划,到完成汽车卸货、码头调度、逐车检查并调整电池电量,最后办结通关查验手续、将汽车装载上船。
今年上半年,南沙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车1.69万辆,同比增长5.6倍。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带动下,南沙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资料图】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完善标准助力品牌“出海”、培育新动能链接大市场、协同港澳走向世界——循着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足迹,走进“湾区之心”南沙,处处是广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注脚。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情况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市场优势会更加明显。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拥抱世界,方能共创未来。广东正着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新的战略态势、战略优势,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两个市场“齐头并进”
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7月3日,广汽集团旗下埃安品牌工厂内,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全球汽车产业赛道上,中国企业将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作为主要方向,选择了新能源汽车。
如今,中国已建立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几乎每周都有上千辆新能源汽车驶入广州南沙汽车码头,在这里装船出口,销往全球。尽管高温炙烤,陆春荣仍然保留着17年来的工作习惯,每天都要到码头摸底,看看工人们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汽车出口前的工作。
“刚来工作的时候,码头也不大,只能看到丰田车,现在什么车都能看到了,尤其是近两年,国产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特别多。”从普通的码头工人到南沙汽车码头公司总经理助理,陆春荣每天看见的“风景”已大不一样。
信息化与智能化,也正为新能源汽车“出海”插上双翼。陆春荣介绍,目前南沙汽车码头、海嘉码头、进洋码头等3个南沙口岸的汽车滚装码头正联合开发一套码头管理作业信息化系统,将以往互不相连的3个码头的作业数据打通,并与海关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同步,进一步提高港口运转效率,助力优化南沙口岸营商环境。
透过南沙这扇“窗口”,广东新能源汽车“出海”竞争力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南沙口岸出口汽车超11万辆,同比增长62.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69万辆,同比增长5.6倍,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
在陆春荣的“上一环”,中都物流有限公司国际物流项目组副总监张博嘉感受更加明显,今年他到南沙汽车码头的频率更高了。今年3月,就在南沙码头,张博嘉一次性送了3600辆车出海,刷新了今年以来华南地区单品牌国产新能源汽车单次出口量的纪录。
这3600辆车专门根据海外市场的不同用车需求进行创新,运至泰国销售,其生产商哪吒汽车也成了泰国车界“网红”。哪吒汽车副总裁兼营销公司总裁江峰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智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深刻改变着汽车的开发模式和产业链结构,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赋能。
在张博嘉看来,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经营战略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内外并重”转变;另一方面,国产汽车产品力不断提升,丰富的配置、高性价比等因素赢得了国外市场认可,订单需求水涨船高。
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广东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已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抢占先机。
精细对接国际标准
做强全球品牌
一次3000辆新能源汽车装船出口的码头作业,耗时约20小时,需要约200人现场“三班倒”。码头公司制定单船作业方案后,要与船公司沟通配载计划,完成所有装船前的标准流程,保障货物安全装载。
“要有人现场测量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量,有人去给电量不够的车充电,有人将符合出口标准的车从堆场开到滚装船上,有人现场指挥调度,还要有人做后勤。”南沙汽车码头业务拓展部主管卢润生介绍。
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需接轨国际标准。
这往往落于最细微之处,单是放电和充电这一项,南沙汽车码头就做得十分精细。
卢润生解释,为了运输安全,国际船公司对运载的新能源汽车电量有相应要求,装船时剩余电量不能太高,一般只需保证车辆运抵目的地后剩余约10%的电量即可。“所以装船前,作业人员要挨个去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量,根据到出口目的地的距离估算电量损耗,再结合运输安全要求,对每辆车进行放电或充电,以达到装船标准。”
比如,去欧洲就需要装船前车辆电量达到50%—60%,经过30—40天运输的自然损耗,抵达目的地时就能剩余约10%的电量;若目的地是东南亚,运输时间只需5天左右,车辆装船前就只需留20%的电量。
近年来,南沙汽车口岸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操作标准培训,完善操作电动车装卸工艺,并配置多种国外版本的充电配套设施,让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得更加顺畅。
为汽车出口“保驾护航”的不仅有码头的工作人员。按照企业预约的时间,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小虎汽车监管科副科长李力翔准时来到码头海关监管区。在南沙海关一线工作10多年的他,见过码头的熹微晨光,也吹过港湾的深夜凉风:“现在24小时都能预约通关,可以是早上,也可以是凌晨。”
李力翔业务纯熟,只需30分钟就能完成新能源汽车的现场查验。其他同事负责的报关业务耗时更短,只需20分钟。“做好‘减法’,就是对企业最好的支持。”他说。
目前,南沙海关已全面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引导出口企业“提前申报”,对停靠南沙汽车口岸的滚装船实施“船到人到、即靠即验”,推动实现“前端装载—在途运输—装船操作”无缝衔接,最大程度提升通关效率。
在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汽车与装备检测研究所汽车检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周崎和黄心深每天都要对数十辆新能源汽车开展充放电、电安全、涉水等项目检测。
周崎说,中国自主品牌好不容易在全球汽车产业竞赛上抢抓了新能源的先机,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更应加倍注重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才能在全球做强品牌。
“有形”货物买卖全球
“无形”信息畅通流转
在南沙小虎岛,拥有储罐310座、总库容超317万立方米的石化区有了最新的发展目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基地。
7月24日,供油驳船“弘恒99”缓缓离开南沙小虎石化码头,前往深圳蛇口友联船厂为靠泊的“巴塞尔”轮加注保税燃料油200吨。25日,“弘恒99”又赴东莞沙角电厂码头向靠泊的“黛丝”轮加注保税燃料油330吨。
“在原先的监管模式下,一艘供油船在一个作业航次内,只能给一艘国际航行船舶加油。海关推出保税燃料油‘一船多供’监管模式后,一艘供油船在一个作业航次内可以对多艘受油船舶供应保税燃料油。”中国船舶燃料广州有限公司报关负责人陈春燕说,新模式下,燃料油减少了保税仓库出库次数,进一步提升供油效率、降低供油成本,又有效缩短了外轮在锚地的等待时间,节省船东成本。
建设“超级加油站”,是南沙积极探索外贸新业态的重点之一。“目前已经有4家南沙区企业获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牌照,另外,我们还出台了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指导意见,1家南沙企业已开展首单保税LNG加注业务。”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罗政说。
开放的南沙,正在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链接全球大市场。除了“超级加油站”,南沙还是亚太规模最大的工程塑料粒分拨中心、全国排名前三的保税药品分拨中心、华南最大的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地。
通过南沙这座开放门户,“有形”的货物买卖全球,“无形”的信息畅通流转。
伴随商品交易与货物流通,海量的数据资源孕育出巨大的数字经济潜能。规则标准是制度型开放的关键,南沙首创全球溯源中心,以数据助贸易、链全球、促开放,至今已更新至第四代。
“4.0版本可谓是数字经济的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庞大的数字流汇向这一平台。”全球溯源中心运营主任包小玲说,南沙还发布了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标准,诞生出走向全球助力产业转型和区域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成果。
今年4月1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产业链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也在南沙揭牌运作。
“我们正积极发挥评议基地作用,及时向出口企业提供国外技贸措施信息的咨询服务、研究应对等需求供给,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出口遇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难点、堵点,在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标准体系的关键指标比对、测试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车企保住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广东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应对和竞争能力。”评议基地专家、广州海关综合业务处四级调研员李星说。
“软硬联通”持续完善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南沙港口,碧波万顷,万吨级的远洋货轮在靠泊启航,一排排吊机上下飞舞。来自东南亚的木材等原料从国际货轮卸下,迅速转运至南沙港南站,搭乘货运列车运往江西赣州国际港站。这些木材将在赣州的制造厂加工成家具后,在国内上市销售,或经“海铁联运”从南沙出口销往国外。
“以前内陆省份的家具生产企业如果进口木材,需要通过海路转公路运输,或海路转公路再转铁路运输,出口家具也需要多次转运。”广州港物流港铁操作部经理潘志彬说,但现在用进口木材制造的家具能以“海铁联运”方式出口,从江西发运到抵达东南亚仅需5—6天,比以前公路转海路运输节省约4天,仓储成本也随之降低。
通江达海的物流网络,正为南沙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强壮“骨架”。以广州南沙为中心、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海陆空铁”立体贸易物流枢纽加快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联动发展,促进货物高效便捷流动。
近日,由世界银行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编制的第三版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发布,在全球348个集装箱港口中,以南沙港区为核心区的广州港运营效率排名全球第九、中国第三。
“硬联通”持续完善,“软联通”也日益迈向高水平。
作为《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一年多,已招聘首批约180位长聘制教授,7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已启用,与广州市在15个优势领域布局开展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项目62项。
创新型人才、原创性攻关、开放性合作,成为港科大(广州)发展的关键词。“五年内,南沙有望初具硅谷模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认为,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校本部一脉相承,两个校园的课程均可供穗港两地学生选修,两边的平台可以共享使用,双方老师也将紧密合作,助力穗港两地产生更多开放性创新成果。
“聚焦港科大(广州)的科研成果转化,我们正在搭建桥梁,联合区属国企、科创企业、社会专业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南沙产业园管理局局长张乐春表示。
从开放的参与者转变为开放的发起者,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经济高端要素,开放之路正越走越广。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柳时强
关键词:
资讯
品牌